貫徹國家公園法,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是國家公園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國家公園提供公共服務的最佳模式。2025年9月12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以下簡稱《國家公園法》),生態旅游被明確納入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的法律框架,這不僅標志著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入法治化的新階段,也為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國家公園法》在總體定位上強調“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以及“國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其中,“生態旅游”作為實現國家公園適度利用和全民公益性的重要載體,被納入《國家公園法》。《國家公園法》第二十八條和第四十條規定,在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內,允許開展科普宣傳、生態旅游、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活動,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適當區域設置必要的輔助設施設備。同時,《國家公園法》明確提出“不得開設與保護目標不一致的參觀、旅游等項目”,即禁止那些可能破壞生態系統完整性、與保護宗旨相悖的旅游活動,如高強度娛樂設施開發、大規模商業演藝、過度基礎設施建設等。
《國家公園法》還特別對訪客管理作出要求,“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國家公園訪客管理和服務,合理確定訪客容量,明確訪客行為規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必要的無障礙服務,完善訪客安全保障和緊急救助等相關機制。”這意味著,國家公園旅游業態將更加突出對生態承載力和訪客安全的雙重管理,把握“適度利用”的尺度,防止因無序開發導致的過度擁擠與生態退化。
在經營服務方面,《國家公園法》規定,“在國家公園區域內開展經營性服務的,可以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以競爭性方式選擇服務提供者。”這不僅為后續的特許經營提供了法律依據,也在制度層面明確了“誰能做、怎么做”的規范邊界。《國家公園法》還鼓勵原有居民參與相關服務,讓社區居民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受益者。同時,強調公益性原則,鼓勵面向公眾設立國家公園免費開放日,并規定門票及景區配套服務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價,對特殊群體實行免票或優惠票價,充分體現了國家公園“全民共享”的核心理念。
《國家公園法》既體現了國家公園建設中“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的核心原則,也回應了社會公眾對高品質休閑旅游的需求,有助于規范國家公園旅游活動,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地方經濟發展活力,反哺自然資源保護事業,引導公眾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實現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有機統一。
在《國家公園法》實施過程中,如何把生態旅游相關條款落到實處,需要進一步精準施策,應對操作層面存在的多重挑戰。
一是落實管控要求,合理劃定活動范圍。對于一般控制區,應開展科學的生態旅游適宜性評價,綜合考慮景觀資源、生態承載力、旅游接待條件等因素,劃定不同等級的生態旅游功能區,并根據適宜性水平的高低匹配不同強度的生態旅游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入口城鎮和社區的承接作用,推廣“園外住、園內游”模式,構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區域格局。
二是保護優先,建立旅游活動正負面清單。形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利益導向機制,對哪些活動可以在國家公園開展、哪些活動必須限制或禁止,應當列出清晰、透明、可執行的清單。正面清單支持符合生態保護理念、提升訪客生態認知且具有低環境影響的旅游活動。負面清單則嚴格禁止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的活動。通過清單管理,不僅有助于規范旅游秩序,也能引導公眾形成清晰的價值判斷。
三是科學核算承載力,嚴守容量底線。運用容量測算模型和實時監測技術,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和訪客體驗,設定不同區域和活動的容量上限。當流量接近閾值時,應采取預約、分時入園、旅游線路引導等手段調控,確保旅游活動始終在可承載范圍內運行,避免因訪客過度集聚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四是助力社區發展,推動共建共享。鼓勵社區居民以多種方式參與國家公園相關旅游發展,包括服務培訓、旅游經營、決策咨詢和利益分配等。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經營與服務的專業素養,扶持開展特色民宿、手工藝品制作與銷售等旅游經營活動,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旅游收入分紅、就業機會優先分配等,實現社區居民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的利益共享。
五是完善配套政策規范,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規范,對《國家公園法》中尚未細化的部分作出明確規定,如經營性服務準入、服務標準、監管方式和退出機制。同步推進相關標準體系和管理指南的出臺,對國家公園訪客容量控制、旅游活動分區管控、無障礙服務設施、安全保障體系等進行規范。加強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綜合生態監測、智慧管理和大數據,監測并及時預警不符合管理規范的訪客行為,不斷提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治理效能。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功能復合,讓公園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公園也從單純的綠色空間提供者轉變為融合豐富活動內容、多元體驗與消費場景的綜合平臺,正從“可看”走向“可感”,從“可游”走向“可享”,成為統籌生活、生態空間【詳細】
北京市屬公園發布40余處“小而美”賞秋花境
告別盛夏,天高云闊、秋涼宜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近日發布40余處“小而美”賞秋花境,豐富市民游客秋季浪漫詩意體驗。頤和園“耕織春華秋實 織染湖光山色”中式花境,將江南的煙雨四季與農耕文化結合【詳細】
國家公園法將給國家公園建設和百姓生活帶來什么?
在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之際,國家公園法于9月12日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將給國家公園建設和百姓生活帶來什么?【詳細】
9部門發一刻鐘生活圈建設升級通知
到2030年實現“百城萬圈”目標,即確定100個先行區試點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