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復合,讓公園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最近,北京市頤和園團城湖一段高大圍欄被換成了矮欄桿,成人站在其旁,觀景視線完全不會被遮擋,湖光山色一覽無余。有網友點贊:“真是順應民心的好事!”欄桿的降低,讓好生態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人與自然的距離更近了一步。這一看溻ㄚ微小的改變,正是“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理念在城市公園建設中的生動實踐。
而在另一邊,北京朝陽公園的“進化”則更進一步:閑置物業煥新為茶樓、書吧與潮流商業綜合體,湖中布置巨型彩色氣球,承辦露天電影首映禮,夜晚舉辦林間音樂會,在綠地之間開設潮流買手店……一系列精彩而又有序的改變后,現代生活與生態空間更好交融。值得注意的是,朝陽公園在引入商業業態時,充分考量其對環境與秩序的影響,在保證公園自然生態和綠化率的基礎上,圍繞市民核心需求規劃經營業態。
這種改造并非將文化、休閑、消費等多元元素簡單植入,而是以市民需求為導向的精細化設計。如今,越來越多公園也從單純的綠色空間提供者轉變為融合豐富活動內容、多元體驗與消費場景的綜合平臺,正從“可看”走向“可感”,從“可游”走向“可享”,成為統籌生活、生態空間,塑造城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園不再是“目的地”,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健全城市公園和綠道網絡體系”“優化城市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動漫、影視、數字藝術創意設計等業態”等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在城鎮化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的當下,完善公園建設已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城市空間日益緊張的今天,公園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市民不再滿足于簡單地“逛公園”,而是渴望在公園中獲得親近自然的體驗生活品質的提升。他們期待的公園,可以是能讓他們放下手機、靜心感受自然的“心靈棲息地”,是能讓家庭共同探索生態奧秘的“自然課堂”,也是能讓他們在周末與朋友相聚、共享文化體驗的“城市客廳”。公園的種種“進化”正是對這種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回應。
推動更多公園成為融合文化、休閑、消費、教育等多元功能的城市空間,也是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文明水平、城市創新活力的綜合體現。它要求城市管理者以更精細的治理、更創新的思維、更包容的理念,通過完善公園基礎設施配置、因地制宜優化景觀呈現形式、科學有序引入文化產業等方式,推動有限的城市空間從“功能單一”轉向“功能復合”,讓人與自然在公園中實現和諧共生,同樣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當“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生活日常,當“公園即城市、城市皆公園”的愿景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也將獲得更多綠色動能。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北京市屬公園發布40余處“小而美”賞秋花境
告別盛夏,天高云闊、秋涼宜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近日發布40余處“小而美”賞秋花境,豐富市民游客秋季浪漫詩意體驗。頤和園“耕織春華秋實 織染湖光山色”中式花境,將江南的煙雨四季與農耕文化結合【詳細】
國家公園法將給國家公園建設和百姓生活帶來什么?
在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之際,國家公園法于9月12日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將給國家公園建設和百姓生活帶來什么?【詳細】
9部門發一刻鐘生活圈建設升級通知
到2030年實現“百城萬圈”目標,即確定100個先行區試點城市【詳細】
北京將構建17片公園游憩活力群
這是北京市首次提出“公園游憩活力群”的概念?;盍θ簝?,必要時將增補綠道、升級公園,還將統籌周邊的世界遺產、國家級文化場館、國家級體育設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等游憩資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