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良:提供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中國方案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長期以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利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法律法規,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不僅保護了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而且保存了200多個文物保護單位、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更為遺產地每年帶來超過140億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在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過程中的積極探索,為全世界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李春良
自然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責任重大。林業和草原部門將繼續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認真履行管理職責。
一是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自然遺產申報。把我國最典型、最優秀、最具保護價值的自然遺產資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其價值為全世界所認可。
二是加強監管,提升自然遺產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梳理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自然遺產保護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和遺產地管理機構的監管責任,建立破壞遺產資源問責機制,打造過硬的遺產保護管理隊伍。
三是加強協調,妥善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然遺產的生態旅游功能,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建立多方合作共贏機制,使遺產地和周邊社區群眾更加篤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由遺產保護的受益者,變成堅定的擁護者和保護者。
四是深化合作,推動自然遺產走向世界。我們將堅守國際承諾,加強與國際各方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國遺產保護管理水平;同時積極宣傳我國自然遺產保護成就、經驗和模式,為全球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中國方案。
五是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遺產的自覺性。充分發揮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廣泛開展遺產保護宣傳,普及遺產保護知識,闡釋遺產珍貴價值,提高遺產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作者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花卉布置方案公布
迎接新中國生日,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沿線年年擺花。昨天,市園林綠化局公布了今年的花卉布置方案,18米高的巨型花籃處處彰顯和平的愿景,預計在10天后完工【詳細】
古典園林如何做到“無水似有水”
“旱園水作”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一種造園技法,指在無水或缺水的環境中,通過隱喻、地形處理、鋪裝設計等手法,營造出水的意境,使人產生關于水的聯想,達到“無水似有水”的藝術效果【詳細】
碩果飄香·豐涵海淀丨“梨”享生活 金秋味道
從“百果稱宗品最奇,餐冰咽雪食如飴。”的贊譽,到“梨者,利也”的美好寓意,金秋時節品梨已成為迎接秋天的傳統儀式。九月,海淀的梨園里碩果累累【詳細】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變身時尚地標
2026春夏北京時裝周期間,首次作為主會場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變身時尚地標,一場場時裝秀在這里輪番上演。連日來,一批新品在此首發亮相,不僅勾勒出時尚前沿的嶄新輪廓,也折射出產業升級的新趨勢【詳細】